空間複雜度¶
空間複雜度(space complexity)用於衡量演算法佔用記憶體空間隨著資料量變大時的增長趨勢。這個概念與時間複雜度非常類似,只需將“執行時間”替換為“佔用記憶體空間”。
演算法相關空間¶
演算法在執行過程中使用的記憶體空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。
- 輸入空間:用於儲存演算法的輸入資料。
- 暫存空間:用於儲存演算法在執行過程中的變數、物件、函式上下文等資料。
- 輸出空間:用於儲存演算法的輸出資料。
一般情況下,空間複雜度的統計範圍是“暫存空間”加上“輸出空間”。
暫存空間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三個部分。
- 暫存資料:用於儲存演算法執行過程中的各種常數、變數、物件等。
- 堆疊幀空間:用於儲存呼叫函式的上下文資料。系統在每次呼叫函式時都會在堆疊頂部建立一個堆疊幀,函式返回後,堆疊幀空間會被釋放。
- 指令空間:用於儲存編譯後的程式指令,在實際統計中通常忽略不計。
在分析一段程式的空間複雜度時,我們通常統計暫存資料、堆疊幀空間和輸出資料三部分,如下圖所示。
相關程式碼如下:
class Node:
"""類別"""
def __init__(self, x: int):
self.val: int = x # 節點值
self.next: Node | None = None # 指向下一節點的引用
def function() -> int:
"""函式"""
# 執行某些操作...
return 0
def algorithm(n) -> int: # 輸入資料
A = 0 # 暫存資料(常數,一般用大寫字母表示)
b = 0 # 暫存資料(變數)
node = Node(0) # 暫存資料(物件)
c = function() # 堆疊幀空間(呼叫函式)
return A + b + c # 輸出資料
/* 結構體 */
struct Node {
int val;
Node *next;
Node(int x) : val(x), next(nullptr) {}
};
/* 函式 */
int func() {
// 執行某些操作...
return 0;
}
int algorithm(int n) { // 輸入資料
const int a = 0; // 暫存資料(常數)
int b = 0; // 暫存資料(變數)
Node* node = new Node(0); // 暫存資料(物件)
int c = func(); // 堆疊幀空間(呼叫函式)
return a + b + c; // 輸出資料
}
/* 類別 */
class Node {
int val;
Node next;
Node(int x) { val = x; }
}
/* 函式 */
int function() {
// 執行某些操作...
return 0;
}
int algorithm(int n) { // 輸入資料
final int a = 0; // 暫存資料(常數)
int b = 0; // 暫存資料(變數)
Node node = new Node(0); // 暫存資料(物件)
int c = function(); // 堆疊幀空間(呼叫函式)
return a + b + c; // 輸出資料
}
/* 結構體 */
type node struct {
val int
next *node
}
/* 建立 node 結構體 */
func newNode(val int) *node {
return &node{val: val}
}
/* 函式 */
func function() int {
// 執行某些操作...
return 0
}
func algorithm(n int) int { // 輸入資料
const a = 0 // 暫存資料(常數)
b := 0 // 暫存資料(變數)
newNode(0) // 暫存資料(物件)
c := function() // 堆疊幀空間(呼叫函式)
return a + b + c // 輸出資料
}
/* 類別 */
class Node {
var val: Int
var next: Node?
init(x: Int) {
val = x
}
}
/* 函式 */
func function() -> Int {
// 執行某些操作...
return 0
}
func algorithm(n: Int) -> Int { // 輸入資料
let a = 0 // 暫存資料(常數)
var b = 0 // 暫存資料(變數)
let node = Node(x: 0) // 暫存資料(物件)
let c = function() // 堆疊幀空間(呼叫函式)
return a + b + c // 輸出資料
}
/* 類別 */
class Node {
val;
next;
constructor(val) {
this.val = val === undefined ? 0 : val; // 節點值
this.next = null; // 指向下一節點的引用
}
}
/* 函式 */
function constFunc() {
// 執行某些操作
return 0;
}
function algorithm(n) { // 輸入資料
const a = 0; // 暫存資料(常數)
let b = 0; // 暫存資料(變數)
const node = new Node(0); // 暫存資料(物件)
const c = constFunc(); // 堆疊幀空間(呼叫函式)
return a + b + c; // 輸出資料
}
/* 類別 */
class Node {
val: number;
next: Node | null;
constructor(val?: number) {
this.val = val === undefined ? 0 : val; // 節點值
this.next = null; // 指向下一節點的引用
}
}
/* 函式 */
function constFunc(): number {
// 執行某些操作
return 0;
}
function algorithm(n: number): number { // 輸入資料
const a = 0; // 暫存資料(常數)
let b = 0; // 暫存資料(變數)
const node = new Node(0); // 暫存資料(物件)
const c = constFunc(); // 堆疊幀空間(呼叫函式)
return a + b + c; // 輸出資料
}
/* 類別 */
class Node {
int val;
Node next;
Node(this.val, [this.next]);
}
/* 函式 */
int function() {
// 執行某些操作...
return 0;
}
int algorithm(int n) { // 輸入資料
const int a = 0; // 暫存資料(常數)
int b = 0; // 暫存資料(變數)
Node node = Node(0); // 暫存資料(物件)
int c = function(); // 堆疊幀空間(呼叫函式)
return a + b + c; // 輸出資料
}
use std::rc::Rc;
use std::cell::RefCell;
/* 結構體 */
struct Node {
val: i32,
next: Option<Rc<RefCell<Node>>>,
}
/* 建立 Node 結構體 */
impl Node {
fn new(val: i32) -> Self {
Self { val: val, next: None }
}
}
/* 函式 */
fn function() -> i32 {
// 執行某些操作...
return 0;
}
fn algorithm(n: i32) -> i32 { // 輸入資料
const a: i32 = 0; // 暫存資料(常數)
let mut b = 0; // 暫存資料(變數)
let node = Node::new(0); // 暫存資料(物件)
let c = function(); // 堆疊幀空間(呼叫函式)
return a + b + c; // 輸出資料
}
### 類別 ###
class Node
attr_accessor :val # 節點值
attr_accessor :next # 指向下一節點的引用
def initialize(x)
@val = x
end
end
### 函式 ###
def function
# 執行某些操作...
0
end
### 演算法 ###
def algorithm(n) # 輸入資料
a = 0 # 暫存資料(常數)
b = 0 # 暫存資料(變數)
node = Node.new(0) # 暫存資料(物件)
c = function # 堆疊幀空間(呼叫函式)
a + b + c # 輸出資料
end
推算方法¶
空間複雜度的推算方法與時間複雜度大致相同,只需將統計物件從“操作數量”轉為“使用空間大小”。
而與時間複雜度不同的是,我們通常只關注最差空間複雜度。這是因為記憶體空間是一項硬性要求,我們必須確保在所有輸入資料下都有足夠的記憶體空間預留。
觀察以下程式碼,最差空間複雜度中的“最差”有兩層含義。
- 以最差輸入資料為準:當 \(n < 10\) 時,空間複雜度為 \(O(1)\) ;但當 \(n > 10\) 時,初始化的陣列
nums
佔用 \(O(n)\) 空間,因此最差空間複雜度為 \(O(n)\) 。 - 以演算法執行中的峰值記憶體為準:例如,程式在執行最後一行之前,佔用 \(O(1)\) 空間;當初始化陣列
nums
時,程式佔用 \(O(n)\) 空間,因此最差空間複雜度為 \(O(n)\) 。
在遞迴函式中,需要注意統計堆疊幀空間。觀察以下程式碼:
函式 loop()
和 recur()
的時間複雜度都為 \(O(n)\) ,但空間複雜度不同。
- 函式
loop()
在迴圈中呼叫了 \(n\) 次function()
,每輪中的function()
都返回並釋放了堆疊幀空間,因此空間複雜度仍為 \(O(1)\) 。 - 遞迴函式
recur()
在執行過程中會同時存在 \(n\) 個未返回的recur()
,從而佔用 \(O(n)\) 的堆疊幀空間。
常見型別¶
設輸入資料大小為 \(n\) ,下圖展示了常見的空間複雜度型別(從低到高排列)。
常數階 \(O(1)\)¶
常數階常見於數量與輸入資料大小 \(n\) 無關的常數、變數、物件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迴圈中初始化變數或呼叫函式而佔用的記憶體,在進入下一迴圈後就會被釋放,因此不會累積佔用空間,空間複雜度仍為 \(O(1)\) :
線性階 \(O(n)\)¶
線性階常見於元素數量與 \(n\) 成正比的陣列、鏈結串列、堆疊、佇列等:
如下圖所示,此函式的遞迴深度為 \(n\) ,即同時存在 \(n\) 個未返回的 linear_recur()
函式,使用 \(O(n)\) 大小的堆疊幀空間:
平方階 \(O(n^2)\)¶
平方階常見於矩陣和圖,元素數量與 \(n\) 成平方關係:
如下圖所示,該函式的遞迴深度為 \(n\) ,在每個遞迴函式中都初始化了一個陣列,長度分別為 \(n\)、\(n-1\)、\(\dots\)、\(2\)、\(1\) ,平均長度為 \(n / 2\) ,因此總體佔用 \(O(n^2)\) 空間:
指數階 \(O(2^n)\)¶
指數階常見於二元樹。觀察下圖,層數為 \(n\) 的“滿二元樹”的節點數量為 \(2^n - 1\) ,佔用 \(O(2^n)\) 空間:
對數階 \(O(\log n)\)¶
對數階常見於分治演算法。例如合併排序,輸入長度為 \(n\) 的陣列,每輪遞迴將陣列從中點處劃分為兩半,形成高度為 \(\log n\) 的遞迴樹,使用 \(O(\log n)\) 堆疊幀空間。
再例如將數字轉化為字串,輸入一個正整數 \(n\) ,它的位數為 \(\lfloor \log_{10} n \rfloor + 1\) ,即對應字串長度為 \(\lfloor \log_{10} n \rfloor + 1\) ,因此空間複雜度為 \(O(\log_{10} n + 1) = O(\log n)\) 。
權衡時間與空間¶
理想情況下,我們希望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和空間複雜度都能達到最優。然而在實際情況中,同時最佳化時間複雜度和空間複雜度通常非常困難。
降低時間複雜度通常需要以提升空間複雜度為代價,反之亦然。我們將犧牲記憶體空間來提升演算法執行速度的思路稱為“以空間換時間”;反之,則稱為“以時間換空間”。
選擇哪種思路取決於我們更看重哪個方面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時間比空間更寶貴,因此“以空間換時間”通常是更常用的策略。當然,在資料量很大的情況下,控制空間複雜度也非常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