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轉至

河內塔問題

在合併排序和構建二元樹中,我們都是將原問題分解為兩個規模為原問題一半的子問題。然而對於河內塔問題,我們採用不同的分解策略。

Question

給定三根柱子,記為 ABC 。起始狀態下,柱子 A 上套著 \(n\) 個圓盤,它們從上到下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。我們的任務是要把這 \(n\) 個圓盤移到柱子 C 上,並保持它們的原有順序不變(如下圖所示)。在移動圓盤的過程中,需要遵守以下規則。

  1. 圓盤只能從一根柱子頂部拿出,從另一根柱子頂部放入。
  2. 每次只能移動一個圓盤。
  3. 小圓盤必須時刻位於大圓盤之上。

河內塔問題示例

我們將規模為 \(i\) 的河內塔問題記作 \(f(i)\) 。例如 \(f(3)\) 代表將 \(3\) 個圓盤從 A 移動至 C 的河內塔問題。

考慮基本情況

如下圖所示,對於問題 \(f(1)\) ,即當只有一個圓盤時,我們將它直接從 A 移動至 C 即可。

規模為 1 的問題的解

hanota_f1_step2

如下圖所示,對於問題 \(f(2)\) ,即當有兩個圓盤時,由於要時刻滿足小圓盤在大圓盤之上,因此需要藉助 B 來完成移動

  1. 先將上面的小圓盤從 A 移至 B
  2. 再將大圓盤從 A 移至 C
  3. 最後將小圓盤從 B 移至 C

規模為 2 的問題的解

hanota_f2_step2

hanota_f2_step3

hanota_f2_step4

解決問題 \(f(2)\) 的過程可總結為:將兩個圓盤藉助 BA 移至 C 。其中,C 稱為目標柱、B 稱為緩衝柱。

子問題分解

對於問題 \(f(3)\) ,即當有三個圓盤時,情況變得稍微複雜了一些。

因為已知 \(f(1)\)\(f(2)\) 的解,所以我們可從分治角度思考,A 頂部的兩個圓盤看作一個整體,執行下圖所示的步驟。這樣三個圓盤就被順利地從 A 移至 C 了。

  1. B 為目標柱、C 為緩衝柱,將兩個圓盤從 A 移至 B
  2. A 中剩餘的一個圓盤從 A 直接移動至 C
  3. C 為目標柱、A 為緩衝柱,將兩個圓盤從 B 移至 C

規模為 3 的問題的解

hanota_f3_step2

hanota_f3_step3

hanota_f3_step4

從本質上看,我們將問題 \(f(3)\) 劃分為兩個子問題 \(f(2)\) 和一個子問題 \(f(1)\) 。按順序解決這三個子問題之後,原問題隨之得到解決。這說明子問題是獨立的,而且解可以合併。

至此,我們可總結出下圖所示的解決河內塔問題的分治策略:將原問題 \(f(n)\) 劃分為兩個子問題 \(f(n-1)\) 和一個子問題 \(f(1)\) ,並按照以下順序解決這三個子問題。

  1. \(n-1\) 個圓盤藉助 CA 移至 B
  2. 將剩餘 \(1\) 個圓盤從 A 直接移至 C
  3. \(n-1\) 個圓盤藉助 AB 移至 C

對於這兩個子問題 \(f(n-1)\)可以透過相同的方式進行遞迴劃分,直至達到最小子問題 \(f(1)\) 。而 \(f(1)\) 的解是已知的,只需一次移動操作即可。

解決河內塔問題的分治策略

程式碼實現

在程式碼中,我們宣告一個遞迴函式 dfs(i, src, buf, tar) ,它的作用是將柱 src 頂部的 \(i\) 個圓盤藉助緩衝柱 buf 移動至目標柱 tar

[file]{hanota}-[class]{}-[func]{solve_hanota}

如下圖所示,河內塔問題形成一棵高度為 \(n\) 的遞迴樹,每個節點代表一個子問題,對應一個開啟的 dfs() 函式,因此時間複雜度為 \(O(2^n)\) ,空間複雜度為 \(O(n)\)

河內塔問題的遞迴樹

Quote

河內塔問題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。在古印度的一個寺廟裡,僧侶們有三根高大的鑽石柱子,以及 \(64\) 個大小不一的金圓盤。僧侶們不斷地移動圓盤,他們相信在最後一個圓盤被正確放置的那一刻,這個世界就會結束。

然而,即使僧侶們每秒鐘移動一次,總共需要大約 \(2^{64} \approx 1.84×10^{19}\) 秒,合約 \(5850\) 億年,遠遠超過了現在對宇宙年齡的估計。所以,倘若這個傳說是真的,我們應該不需要擔心世界末日的到來。